
10月16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我校黨外教師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方式收看了開幕會盛況,大家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圍繞大會報告展開熱議。

石景山區政協委員、民盟石景山區工委副主委、經濟管理學院MBA中心主任紀雪洪:學習了中共二十大報告,倍受鼓舞、深有感觸。作為民主黨派成員和高校教師,將把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本職工作,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石景山區政協委員、民盟石景山區工委委員、民盟北方工大支部主委、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胡燕:聽了中共二十大報告非常振奮。作為民主黨派成員,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圍繞中華民族共同的中國夢,書寫全體中華兒女的美好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作為高校教師,將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深耕三尺講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石景山區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石景山區工委副主委、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李海英: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主題鮮明、思想深邃。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將與時俱進,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作為一名民主黨派成員,我深刻感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彰顯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繼續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石景山區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石景山區工委委員、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熊玲: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高校是人才培養主陣地,也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雙重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將把中共二十大精神貫穿教學科研各領域全過程,在開展教學管理、修訂教學計劃等工作中,時刻把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任務和基本要求。
九三學社北方工大支社主委、理學院教授劉喜波: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對教育、科技、人才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視。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九三學社成員,我將深刻領會和學習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積極參政議政,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自己不久將退休,但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崗,為教育事業發揮余熱。
民革黨員、民革石景山區工委第五支部副主委、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教師張尊棟:中共二十大是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高度關注的大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誓師大會。作為一名民革黨員,將繼續發揮民革黨員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傳遞正能量。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將深入學習領會報告精神,積極踐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歷史使命,以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敬業樂業精神,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新時代新人才。
民建會員、信息學院教授郭書軍:中共二十大報告內容詳盡,規劃具體,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國防、“一國兩制”和臺灣問題等諸多方面,對新的征程、未來發展起到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引導作用。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民主黨派成員,將深入學習和領會中共二十大報告的精髓,積極履行教師的職責,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認真履職盡責,參政議政,為首都和學校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北京市知聯會理事、無黨派人士、文法學院副院長王海橋:中共二十大報告中的鏗鏘話語直抵人心、催人奮進。作為一名首都高校的無黨派人士和法治教育工作者,報告中的關于教育、法治、統戰等諸多方面的重大戰略部署指明了未來的奮斗方向。一定要把學習中共二十大精神作為今后一段時間的首要政治任務,學懂、學透、入腦、入心,牢牢掌握中共二十大精神的核心和基本要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把中共二十大精神落實到人才培養工作中,做好我校法科學生的引路人;始終保持與黨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做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維護者、堅定捍衛者。
北京市知聯會理事、無黨派人士、數據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趙卓峰:觀看并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精彩報告,倍感振奮。作為一名科研教育工作者和無黨派人士,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政治引領、凝聚共識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北京市僑聯委員、石景山區僑聯委員、無黨派人士、理學院教授崔乃毅: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開幕會上所作的重要報告,深受鼓舞。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歸僑,將認真學習領會中共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的號召,做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奮斗者,以昂揚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編輯:左芳舟